中国农村观察

  • 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

    刘祖云;刘传俊;

    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对乡村生产主义的反思产生了"后生产主义乡村"这一概念。西方后生产主义模式的驱动因素是多样的,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些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经验证据。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乡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乡村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乡村生产性功能的消解及其向非生产性功能的转化。中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功能可能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重新发现"农耕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活、生态与生产"兼具的乡村功能,以及发掘"乡村性"对于城市工业文明的意义。

    2018年05期 No.143 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998 ] |[引用频次:145 ] |[阅读次数:16 ]
  • 地方性知识与精准识别的瞄准偏差

    刘斐丽;

    本文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山西吕梁的精准识别进程,揭示精准扶贫存在的瞄准偏差新形式。研究发现,在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存在新形式的瞄准偏差,如"懒恶俘获"。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瞄准偏差的新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二者呈现出的不同逻辑(国家识别贫困户的理念具有经济视角、侧重定量测量和简单化的特点,而地方性知识却具有复杂的意义系统)。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国家和地方两个不同知识系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提出国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柔性管理价值,运用文化视角和定性手段将会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包容性。

    2018年05期 No.143 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55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1 ]
  • 渴望、投资与贫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尤亮;刘军弟;霍学喜;

    从理论视角,研究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从政策决策视角,推进解决贫困人口的持续贫困问题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聚焦"渴望"—影响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的关键,以渴望与投资关系为主线,建立"渴望—投资—贫困"理论分析框架。依据个体渴望异质性分析的结果,将贫困人口划分为高渴望群体和低渴望群体。针对高渴望群体投资不足行为的约束,本文提出以输血型政策供给突破制约投资不足的外在约束的解决方案;针对低渴望群体的投资不足行为,本文提出以激发型政策供给促使贫困人口由低渴望向高渴望转变,进而提出采用输血型政策供给以促进其投资行为,实现低渴望群体脱贫的解决方案。

    2018年05期 No.143 2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869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5 ]
  • 社会网络对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影响:抑制还是激励?

    李庆海;孙光林;何婧;

    本文利用2016年新疆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信贷过程划分为信贷需求、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违约三个阶段,通过构建三阶段联立Probit模型,识别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本文揭示了社会网络不仅仅影响农户的信贷需求、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获取渠道,还通过影响农户的信贷履约行为,最终影响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风险,且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拥有较多个体性社会网络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户的还款能力,但会降低农户的还款意愿,降低履约率,增强信贷风险;拥有较多团体性社会网络的农户具有更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会提高履约率,降低信贷风险。个体性和团体性社会网络对信贷风险的作用还受到信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展商业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降低农户信贷风险,在区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影响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018年05期 No.143 4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587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2 ]
  • 农地价格幻觉:由价值评价差异引发的农地流转市场配置“失灵”——基于全国9省(区)农户的微观数据

    朱文珏;罗必良;

    农地流转价格的快速上涨并未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什么生产效率较低的农户不选择将农地流转给生产效率较高的农业经营主体从而获得租金?对此,本文构建"依赖特征—价格幻觉—价格机制失效"分析框架予以解释,并利用全国6193个农户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价格机制失效的根源在于流转双方对农地资源价值评价维度的不一致。其中,农户(作为农地潜在转出方)对农地的多重依赖以及对农地的多维价值评价引发的农地价格幻觉,大大降低了其参与农地流转的可能性。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离地进城就业的忧虑、对农民外出就业扶持政策的不满意以及对承租户种植作物品种的控制意识,会显著增加农户存在农地价格幻觉的可能性;对于存在农地价格幻觉的农户,改善农民对进城政策的满意程度是降低其农地价格幻觉程度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农地流转市场性质的理解。

    2018年05期 No.143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446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15 ]
  • 论“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杨一介;

    实施"三权分置"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供了新途径。落实集体所有权,应通过保障农民集体成员权,重建农户承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行使规则;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应立足于实现农民集体成员以家庭为单位初始取得集体所有的承包土地的权利;土地经营权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成为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土地经营权因其取得方式的不同有租赁权和用益物权之分,而且两者的法律效果不相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业经营主体法律保护机制以及地权登记与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融资担保机制有待完善。为坚持和维护家庭承包经营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的基础性地位,需完善以农民集体成员权为基础的农户承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建设应立足于建立以土地经营权租赁为主、兼顾其他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机制和承包土地的经营机制,建立以小农生产经营现代化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制度。

    2018年05期 No.143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51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7 ]
  • 乡村治理空间再造及其有效性——基于W镇乡村治理实践的分析

    吕德文;

    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达成,与基层政权拥有的治理空间密切相关。乡村治理空间的再造,指的是基层政权在履行国家治理职能、形塑国家治理合法性的过程中,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合法性源自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供给,有效性则源自于对乡村治理需求的有效回应。基于对W镇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乡村治理空间再造的路径包括:(1)在政策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任务的多元化和有序性;(2)通过再造政策执行主体,建构独立而完备的、多元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3)政策工具多样化,为多管齐下的乡村治理策略提供条件。可见,一个富有弹性的乡村治理空间,并非是对原有治理体系的替代,而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开放性的制度选择空间。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加强新制度的供给,更要注重激活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理制度及策略。当务之急是,发现并激活有效治理策略,使之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8年05期 No.143 9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927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7 ]
  • 礼单中的“差序格局”——基于一个农户礼单账册的调查

    刘小峰;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是观察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基础性视角。本文以一个农户历时十年两次红事礼单账册的比较为例,试图刻画出礼单中"差序格局"的基本动态,拓展费孝通所谓"同心圆波纹"模型的解释内容。本文发现,对于普通农户,礼单中"差序格局"的建构具有能动性、变化性以及区别性,是传承祖荫传统和个体后天发展的统一体。比较而言,传承主要体现在父辈村民初级关系范围的随礼网络之中,它强调遵循血缘远近、亲属距离、邻里互惠等先赋性和伦理性因素的影响;发展主要体现为"80后"年轻一代群体,以己为中心个体努力经营的次级关系日渐重要。

    2018年05期 No.143 1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89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 ]
  • 农民行为研究:“关系——行为”范式的探讨及发展

    刘金海;

    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有多种。研究者因学科基础和关注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关系—行为"范式在解释传统中国农民的社会行为时更有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及现阶段农民关系的变化,发掘和拓展范式中"关系"的内涵,可以实现"关系—行为"分析范式从微观、社会领域到宏观、整体格局的转变。对中国农民行为历史的分析表明,"关系—行为"范式依次表现为三个次级范式:"社会关系—行为"范式、"政治关系—行为"范式和"经济关系—行为"范式。现阶段,农民的关系及行为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关系—行为"范式亦将随之改变。

    2018年05期 No.143 12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637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扩版及征文启事

    <正>《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三农"研究领域的高水准学术期刊,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等研究领域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两刊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18年05期 No.143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农村经济》投稿须知

    <正>第一,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本刊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创新性为首要考量因素,要求选题新颖、研究深入、论证严密、行文规范,篇幅一般不超过15000字。第二,本刊只接收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投稿。作者投稿时应确保稿件没有在其他公开出版物(含外文公开出版物)发表或即将发表。对于学术不端检测结果超过10%的来稿,本刊不予接受。

    2018年05期 No.143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约稿函

    <正>《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三农"研究领域的高水准学术期刊,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等研究领域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两刊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了进一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品牌,在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资

    2018年05期 No.143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