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

  • 农村政治参与的行为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利用对全国3个省9个县26个乡镇59个行政村中的117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居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中存在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地,本文在乡镇的层面,对投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户主的健康状况、户主全年在本村居住时间和农户的地区特征显著影响其是否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人均收入水平对一个乡镇的投票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透过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当要求典型的乡村社会实现民主自治时,其实它并不需要民主政治;当发现它需要民主政治时,它已经是一个市场化的城市社会,因此说,"乡村民主治理"是一个很吊诡的表述。

    2011年03期 No.99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743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73 ]
  • 投稿须知

    <正>近年来,在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下,本刊稿件大幅增加。为适应发展和各界人士的需要,贯彻有关国家标准,执行投稿规范,特对来稿提出以下要求:(1)电子或纸样投稿两种方式均可,大16开(即A4纸),单栏排版,正文用5号字。(2)《中国农村观察》(双月刊)论文字数一般在15000字之内(包含图、表、参考文献)。(3)题目应简明、确切,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语。(4)题名下

    2011年03期 No.9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0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民主与效率:冲突抑或协调——基于湘西乾村村庄治理实践的实证分析

    吴春梅;石绍成;

    有关治理中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二元悖反关系"、"目的—工具关系"与"伙伴关系"三派观点,彼此争论的核心在于二者到底是冲突还是协调。为了探讨村庄治理实践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真正的关系及二者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湘西乾村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村庄治理中,处于被动参与和低效治理中的乾村,民主与效率整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伙伴关系,实质性参与对效率有促进作用,而非实质性、象征性参与对效率的作用不显著,效率对民主的促进作用大于制约作用,村庄治理系统的成长可以提高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民主与效率伙伴关系的强化,需要加大村庄治理实践实质性参与力度,提高公益性村庄治理实践活动的效率,并减缓公共项目成本和治理时效对民主的抑制作用。

    2011年03期 No.99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555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96 ]
  • “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

    饶静;叶敬忠;谭思;

    与农民通过上访进行维权抗争不同,"要挟型上访"是农民通过上访来胁迫基层政府介入其利益纠纷,从而实现其不合理的要求和利益主张。其发生原因包括压力型信访治理制度、乡镇政府权威弱化、村落权势阶层兴起、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不畅。但"要挟型上访"仍是遵循底层政治逻辑的日常抵抗形式。它是农民对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的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缺乏公正、公平的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下的日常抵抗。

    2011年03期 No.99 24-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12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98 ]
  • 社会转型中期劳动力素质与就业的城乡差别——基于山东省1502位城乡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

    杨学成;张务伟;张福明;

    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市)136个县(市、区)1502位劳动力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从个人素质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低于城镇劳动力,导致他们在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笔者认为,这些差异既有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又是由不平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遗存或惯性影响造成的,具有不公平性和非正义性。

    2011年03期 No.9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6 ]
  •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偏好转变的影响

    李志俊;郭剑雄;

    城乡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可以由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来做出某种解释。非农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在加速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同时形成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由此引致了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的质量偏好倾向。同时,由于城乡居民在其时间价值和养育子女成本方面存在的的差异,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又必然产生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数量偏好的抑制。中国农村最近20多年的发展经验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2011年03期 No.9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80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5 ]
  • 西部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7个旗(县)338户农牧户的调查数据

    隋艳颖;马晓河;

    本文在对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两地农牧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农牧户目前受到了金融排斥;在影响其是否受金融排斥的诸多因素中,户主的年龄、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和草地面积、户主是否是村干部或是否有亲戚朋友在政府或金融机构工作、对金融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这五个变量影响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而户主的性别、农牧户年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是否有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这四个变量虽然作用方向与预期一致,但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是否是种养大户或个体工商户、所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农牧户到最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距离这三个变量的影响既与预期方向不一致,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2011年03期 No.99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1551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142 ]
  •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

    高歌;高启杰;

    本文以2010年对河南省叶县农村的养老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半数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女儿比儿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评价;生病时的照顾情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重大。

    2011年03期 No.99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2907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116 ]
  •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

    于长永;

    本文利用2009年对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个体特征层面的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性别、婚姻状况则影响不显著;家庭特征层面的家庭关系、是否有儿子、家庭规模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家庭存款则影响不显著;社区特征层面的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农户类型、在社区中的身份则影响不显著;地区特征层面的村地理环境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村经济发展情况、所在区位、是否试行了新农保则影响不显著。那些年龄大、健康状况差、为少数民族、家庭关系好、有儿子、家庭为非纯农户、务农和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

    2011年03期 No.99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256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89 ]
  •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赵霞;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2011年03期 No.9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8920 ] |[引用频次:444 ] |[阅读次数:110 ]
  • 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陈楚洁;袁梦倩;

    本文提倡从传播的维度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分析,而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乡村文化传播关注的是农村社群中意义的共享和文化认同的培养,对它的理解不能脱离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语境。国家、乡村精英和农民被视为参与农村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行动者。总的来说,压力型体制下的乡村文化治理未能有效调动农村文化传播代理人(乡村干部)的主动性,也忽视了农民的参与。同时,农村文化传播中存在关系网络、过程和语境的断裂,从而难以在村庄内部有效构建公共文化行动的基础。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播之外,农村文化处于一种混杂状态。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通过"传播自觉"促进乡村文化治理。

    2011年03期 No.99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7358 ] |[引用频次:152 ] |[阅读次数:143 ]
  • 本刊重要启事

    <正>本刊接到作者举报,有人假冒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向作者索要版面费,并要求汇款至指定的个人账户。为维护学术刊物的纯洁性,针对以上情况,本刊郑重声明:本刊目前没有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承揽广告业务,目前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

    2011年03期 No.99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