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

  • 西部农村减缓贫困的进展

    李周;乔召旗;

    本文在对改革初期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特点回顾的基础上,综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反贫困措施。经过30年的扶贫发展,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贫困深度逐渐减弱;基础设施供给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差异有所改善。最后,本文总结了西部地区在减缓贫困过程中创造的公示制度、参与式方法、小额信贷和社区主导发展等扶贫经验。

    2009年01期 No.85 2-13+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70 ]
  •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网络资本——基于三个贫困县的农户调查

    黄瑞芹;

    来自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和河南省淅川县3个贫困县的3145户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是一种较封闭的传统型乡村网络。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网络资本关系种类比较单一;无论情感性社会网络资本还是工具性社会网络资本,亲缘关系依然是主要构成;中国现代农村社会依然存在差序格局,但家庭中占支配地位的轴心从传统的纵向亲子关系转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不仅妻子而且包括妻子一方的亲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009年01期 No.85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51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55 ]
  • 交易成本与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治理结构选择——以灌溉、电力、公路和饮用水设施为例

    柴盈;

    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的最优化是其有效供给的充分条件,不同规模设施的最优治理结构取决于组织内部、外部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在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小型农村基础设施的最优治理结构是农民组织;中型设施的最优治理结构是政府、企业和农民组织的有机联合;大型设施的最优治理结构则是科层式组织。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灌溉、电力、公路和饮用水四种代表性设施治理状况的分析,本文提出,在现有条件下,中国应该构建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般性建议。

    2009年01期 No.85 22-3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118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28 ]
  • 关于农业基础建设制度变迁内在机理的制度分析——基于徐闻县的案例调查

    马培衢;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基础建设制度变迁的系统考察,揭示出其制度变迁的逻辑核心在于农民自觉追逐灌溉之利,其内在动力在于农民有把握投资获利机会的自主发展权,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民自发逐利、社区精英协同与地方政府助民成利三股力量的契合。本文进而指出,农民的自主发展权和生产赢利空间的扩大是农业基础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根本,它将有助于形成稳定收益预期的制度安排,将激励农民投资于基础建设并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乡村的自主治理力量则制约着农村制度变迁的时效性和经济效率。而这也正是本文案例研究所蕴涵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2009年01期 No.85 33-4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73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10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的压力源研究:来自上海市十个行政村的调研

    刘帮成;李琼;杨文圣;

    本文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对上海市十个行政村的105名村干部当前面临的工作压力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村干部面临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工作的期望、职业前景、人际关系、能力和知识局限、角色冲突五个方面;研究还发现,在以上五个方面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压力对村干部的影响最为严重,而与能力和知识局限相关的压力则相对最弱。

    2009年01期 No.85 43-5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1 ]
  • 村干部激励因素贡献分析——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王征兵;宁泽逵;Allan Rae;

    本文将村干部的激励强度划分为工作满意度、工作难度评价和留任意愿三个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分析第一手农村调查数据并建立Ordered Logitistic模型和情景试验调查,研究了工资报酬、社会声誉、规范化村治制度的运行效果及发展机会等激励因素对村干部激励强度的贡献。研究发现:①村干部名义补贴兑现率能够显著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降低其工作难度评价,并提高其留任意愿;②村干部的社会声誉能够显著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留任意愿,并降低其工作难度评价;③规范化村治制度的运行效果能够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满意度和留任意愿,但在短期会增加其工作难度评价;④为村干部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对村干部激励的效果是模糊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村干部工资报酬待遇及其兑现率、强化村干部社会声誉、推行规范化村治制度能明显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向村干部提供发展机会对村干部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2009年01期 No.85 51-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623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95 ]
  • 广东省村干部违法犯罪现象的实证研究

    王宣喻;陈金;余秀江;

    本文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地村干部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增加,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更快;村干部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和性质都与土地有关,主要是贪污行为,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村委会主任犯罪的几率比村支书高;最近几年村干部集体犯罪的趋势非常明显;村干部违法犯罪的事实主要通过举报这条途径被发现,但是,被发现的时间距最初的犯罪时间要滞后4年多;网络披露是相关案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009年01期 No.85 58-6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78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5 ]
  • 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

    陈鹏忠;

    农村贫困群体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国内犯罪预防和控制理论学者和实践人士的关注。本文采用案卷查阅和访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农村贫困群体犯罪的原因和特征,初步探讨了预防农村贫困群体犯罪的对策。研究结果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成为了社会代价支付主体错位(失衡)的牺牲品。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的犯罪是具体的人与一定的事件(情况)和条件(境况)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在谋求生存或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采取了不法抗争手段;农村贫困群体的犯罪行为几乎都属于自然犯罪,其中又以财产型犯罪居多;流入城市的农村贫困群体日益凝聚为城市中的"游民群体",其中的部分成员成为危及城市治安的隐患。

    2009年01期 No.85 66-7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92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6 ]
  • 规范、秩序与社会转型——一桩皖北农村情杀事件的法律人类学分析

    陈占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现存的规范结构出现断裂,使得某些社会行为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给社会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一起皖北农村情杀事件的剖析发现,在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和民间法之间所呈现的裂痕使得社会控制乏力而社会秩序陷入困境。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实现"国家法—道德—民间法"之间的有效对话成为当下的难题。

    2009年01期 No.85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4 ]
  •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孙瑾;郑风田;

    <正>"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①。而当前农村社会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严峻问题之一(赵树凯,2003b;汝信等,2004;

    2009年01期 No.85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2455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69 ]
  • 致本刊作者

    <正>在广大作者的支持下,本刊来稿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各界人士的需要,本刊在2009年扩版,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增加对"三农"领域重大问题和焦点问题的探讨力度,欢迎广大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内容可以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

    2009年01期 No.85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社科书店书目

    <正>~~

    2009年01期 No.8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