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

  • 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宏观格局进行一点实证分析

    李学曾;仲济垠;

    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体制,正在由计划供给型和半供给型向着有宏观管理的市场效率型转变。农村与城市,各地区间,这一转变的进程不同,并由此带来了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总的说来,变化的方向是积极的,但仍存在着一些急待克服的弊端。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职权货币化相“不公平感觉”的加剧;低工资供给制与实物分配方式的回潮;以及机会不均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克服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坚持改革和调整;把各种非常规渠道的收入分配纳入常规渠道,使之从不可调控的因素变为可调控因素;同时消解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和平均主义,提高国民经济的可透视性。

    1989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农业发展动力探论——兼谈我国农业发展动力问题

    胡继连;

    本文分两大部分:一、对农业发展动力的本质、内部结构和数量规定性的探讨。认为,农业发展动力的本质是农业回报行为主体的预期报酬;农业发展动力的內部结构即农业发展各分动力的组合关系,结构不同,最终的合力大小亦不同;农业发展动力的数量规定性即农业发展动力的大小强弱的计量和评价。二、对我国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表现、实质与原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提出,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为国家和农户两个层次,二者发展农业的动力本质不同,动力不足的实质也各有内涵,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

    1989年05期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7 ]
  • 中国农业经济预警指标系统的设计

    顾海兵;国家经济预警课题组;

    本文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即首先一般地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预警问题,提出合理的预警途径是: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其次具体地研究农业经济预警问题,提出中国农业经济的警情指标结构。最后归纳了中国农业经济预警的系统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结合实际资料,可以粗略或比较精确地分析预报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警情程度,对推进我国农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05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9 ]
  • 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吴崚;

    本文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视野和实证的方法对1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反思和评价。并从资源条件、经营机制、宏观环境、管理体制等4个方面对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潜力和出路作了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途径。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采取配套改革和综合治理措施,健全微观经济机制,改革宏观经济环境,用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1989年05期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引黄济湖”与“综合开发”——对马踏湖地区的社会效果评估

    方宏建;

    本文以山东省桓台县马踏湖地区为个案,进行了社会效果评估的应用研究。马踏湖地区即将出现两个介入因素:“引黄河水补马踏湖水源”和“湖区综合开发”。通过分析,提出:(1)对“湖区开发”的政策性建议,制定湖区开发规划时,不仅应设立经济目标,还应设立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在内的综合目标;(2)“引黄济湖”与“综合开发”对湖区社会的可能影响这两个介入因素,会有助于改变建筑业的劳动力占湖区总劳动力的1/3的发展趋势,这既使湖区社会的行业结构趋向合理,并使相当部分建筑业劳动力能够回到湖区就地选择行业,从而实现他们安居乐业的目的。

    1989年05期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社会学视野内的水库移民工程

    景军;

    文章以甘肃永靖县3个大型水库的移民工程为案例,通过对库区移民的就近迁移,特殊社区矛盾的产生和影响,依附心里的定位3个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提出: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水库移民研究,应将水库及其他涉及千百万人的大型现代化工程纳入社会学的视野之内。

    1989年05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1 ]
  • 农村社区组织与管理体制改革(下)

    农村组织制度课题组;

    <正> 二、现行管理制度的运行障碍:管理行为主体的利益取向和摩擦 2.1农村改革的成果在生产力方面表现为改善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实现了资源较合理配置;在生产关系方面表现为物质利益在不同地区(城市和乡村)、不同集团(市民和农民)、不同阶层(农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重新分配。确立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是为了确立某一特定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秩序。规划设计农村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应先弄清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管理行为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取向,他们的要求,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摩擦冲突和协调方式。

    1989年05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辽宁小城镇地区经济发展与农业人口非农化

    李纯远;尹文耀;刘少刚;

    本文应用单元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各种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辽宁农业人口非农化是在人口、劳动力增长过多过快、人均耕地资源和积累资金双重短缺、粮食生产发展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开始的。在这种条件下,积极发展广义农业对农业人口非农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比商业饮食服务业对非农化具有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一种产业单独对非农化的推动作用都是有限的,应该以各种形式的工业化和各种产业的相互配合来推动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进程。

    1989年05期 55-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1 ]
  • 农村家庭劳动力培养费用系数探讨

    段成荣;

    文章通过对4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的农户调查,具体分析了农村家庭劳动力培养费用的构成,家庭劳动力培养费用构成同家庭消费构成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在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与劳动力培养费用之间建立起某种相对稳定的联系,进而据此得出计算农村家庭劳动力培养费用的两个公式。最后,又将上述公式与有关调查结果印证,并对公式的使用作了必要说明。

    1989年05期 62-6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