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

  • 关于科学研究工作的三点意见 访问陈翰笙同志

    陈光;小京;

    <正> 我们就刊登一批革命者从三十年代开始在白区从事农村研究的史实,①访问了陈翰笙同志。陈老86岁高龄,仍精神抖擞,十分热忱、认真,他详细地回顾了三十年代从事中国农村调查的情况,并联系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三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些人,在大革命失败后逐步组织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后来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创办了《中国农村》。我们开始只有几个、十几个人,后来农研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这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我们今天重提往事,不是给哪个人评功摆好,而是想根据过

    1982年04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搞好农村发展问题的调查是一件全国性的事业 邓力群同志1982年3月12日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同志座谈时的讲话(摘要)

    <正>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从去年成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来,大家做了很多工作,成果已经看出来了。我只把我听到的同志们对你们成果的评价介绍一下。你们很多成果——文章、调查报告,我只看了一部分,其中一个,就是安徽滁县双包到户以后的农村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个材料首先在社会科学院《未定稿》上登了,后来在书记处研究室的《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上摘要发表。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了摘要材料讲,这个报告对双包到户以后农村的面貌,包括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反映得很多,写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建议大家

    1982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安徽滁县地区农村调查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

    陈一谘;孙方明;王小强;邓英淘;白南生;张木生;白南风;周其仁;

    <正> 安徽滁县地区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较早,到目前为止,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达97%以上。该地区处在江淮丘陵地带,自然条件中等。1977年以前,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业产值,社员收入、粮食产量、商品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来,各项指标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81年7~8月间,我们在该地区农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把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写出来供参考。

    1982年04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1 ]
  • 围湖造田的后果和对策——湖北省洪湖、鄂城等地调查

    王耕今;何宏权;

    <正> 1982年4月26日至5月11日,我们去湖北的洪湖、沔阳、鄂城、黄冈四县做了些调查,并同省主管农业的同志进行了座谈,搜集了一些有关材料。初步了解到湖北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水面减少,地面增加,围湖造田的利弊得失,值得进行周密地分析研究。湖北省是我国水面最多的省份之一,解放初期共有湖泊1,066处,水面积1,250万亩;七十年代初尚剩湖泊534处,水面积518万亩;到1977年止只剩下湖泊326处,水面积355万亩,面小水浅,蓄水量倍减。西、北、东面多山,但经过长期破坏,森林覆被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开展过群众造林运动,结果是造的多,活的少;滥砍乱伐也导致资源枯竭。据

    1982年04期 12-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0 ]
  • 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陈一谘;王小强;邓英淘;何维凌;

    <正> 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人民公社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产物。在多年的实践中,这种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权建设的加强,弊端十分明显。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其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生产责任制改善分配和生产环节的范畴,实现了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已经在事实上开始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承包单位有了经营的自主权。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长期以

    1982年04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总结经验,坚持改革,稳步前进——整理“百村调查”材料的笔记摘要

    施九铭;

    <正> 为了了解农村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变革中的第一手情况,为了吸取来自第一线的生动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借鉴和依据,根据杜润生同志的意见,农委政研室在今年春节期间,利用学生渡寒假的机会,委托北京大学经济系、国政系,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155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对家乡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将所见所闻如实写出调查报告。这次随机抽样调查的点,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新疆、西藏除外)的140个县,情况简要汇总如下:

    1982年04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肃清“左”倾流毒 发展农村经济

    贺致平;

    <正> 有一段时期,我国“左”倾思想泛滥,曾有一些人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对“三自一包”、“资本主义根子”、“资本主义尾巴”进行了一系列征讨,十年浩劫达到了高潮,其结果是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政策,特别是75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再次兴起的各种生产责任制,使我国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建国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极左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敌,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敌,是贯彻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正

    1982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对李金耀包山办场的一些看法

    孙鑫;

    <正> 从形式上看,李金耀包山办场,招聘人员多达20余名,每月发给工资,是一种“雇工经营”。从而使一些人产生疑问。诸如提出:这种作法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算不算雇工剥削?等等。我们对李金耀包山办场要作具体地分析研究。第一,李金耀包山,按承包合同,山权归集体所有。在他领导下他家的成员和招聘人员栽植和培育了大量的林木,这些林木生长在集体所有的山地上,绝大部分为集体所有。如山

    1982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对当前农村“雇工”问题的探讨

    何廼维;

    <正> 当前有的农村在发展多种经营和联合办企业的事业中产生了“雇工”问题,对待这个问题认识很不一致,有的认为雇工就有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有的认为雇工不一定有剥削,而是个人之间自愿互利的联合,是平等的劳动伙伴关系,是一种新的劳动组合和协作。究竟性质如何?不能简单做出结论,必须进行具体的考察与分析。

    1982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关系

    马美田;

    <正> 目前我国出现的种种雇佣劳动,引起一些不同认识。现在谈谈自己的看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不容动摇的。然而,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经济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固有的模式,他们把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新鲜事物视为离经叛道,使它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健康发展。甚至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目前对于雇佣劳动的种种责难就是一例。

    1982年04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8 ]
  • 工业高度发展的马陆公社农业为何萎缩?

    沈子华;杨永华;陆和孙;

    <正> 上海市嘉定县马陆公社成立以来,农、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社农、副、工业总收入1957年为247万元,1980年达到5,418万元,增长21.9倍。公社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57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9.4%,副业收入只占0.2%,工业只占0.4%。1980年,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为9.7%,副业收入的比重上升为19.5%,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0.8%。1981年,马陆公社社队二级工业净利润达到1,016万元,成为上海郊区县公社第一个获净利超过千万元的富户。与此同时,马陆公社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公

    1982年04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农村资金潜力有多大?

    卢汉川;

    <正> 近几年来,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国家又采取了提高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等重大措施,农村经济大大活跃起来。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必然会多起来。如何把这些资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有计划地用于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1982年04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广东省农村固定资产调查

    <正> 农村固定资产主要指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它是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而逐年积累的。其规模越来越大,对提高农村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固定资产的调查研究十分薄弱,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982年04期 42-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甘肃省饲养专业户新发展

    彭效忠;沈慰萱;

    <正> 自1980年6月,省委提倡学习高学兰、发展饲养专业户以来,我省畜禽饲养专业户象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去年年底已发展到24,100多户,并带动了种植、加工等农村各种专业户的发展。这一批专业户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营、集体的专业承包户;二是社员家庭副业发展起来的专业户;三是由城镇居民、退休职工、工干家属搞起来的专业户。从城市郊区发展到了广大农村我省畜禽饲养专业户是由兰州市郊区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到广大农村,而兰州市郊区继续走到前头。兰州市郊区已由去年初的40多户发展到9,091户,其中养鸡专业户就有

    1982年04期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战斗历程(上)——回忆白区革命者对中国农村的研究

    冯和法;

    为适应读者需要,本刊拟适当地介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历史方面的资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三十年代在白区上海创办并开展活动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学术团体。它在我们地下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用实际材料揭示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并同当时各种歪曲中国农村经济的性质的派别进行了斗争,从而帮助许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爱国青年找到了我国农村破产的根源,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为他们投身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其刊物《中国农村》为传播马列主义及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科学论断和民主革命阶段的正确方针政策,为促进乡村工作者联合抗日,作出了贡献。这是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农民运动和农村调查的影响下,在白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从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一段奋斗史,我们认为,向读者介绍这一历史资料是有意义的。当年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活动家,如今大都任重事繁、年高体弱,经薛暮桥同志推荐,承冯和法同志在百忙中写出这篇回忆,我们将分两辑刊登出来。本刊组织这一史料介绍的时候,得到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元老陈翰笙同志的支持和重要的指点,本辑把访问记录一并刊出。并向陈翰笙同志及本文作者致以谢意。

    1982年04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4 ]
  •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第二期研究计划大纲(摘要)

    本刊1981年第3辑刊登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写的《认清国情,加强农村发展的综合研究》、第5辑发表了《致关心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同志》及《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有关情况简讯》后,陆续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想要了解他们1982年有些什么打算?研究什么问题?现征得研究组同意将他们1982年研究计划大纲摘要发表。以供参考。

    1982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关于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三个材料

    中共中央中发(1980年)75号文件指出,少数农村社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事个体经营。文件规定:“要充分发挥各类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和各行各业能手的专长,组织他们参加社队企业和各种集体副业生产;少数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与生产队签订合同,持证外出劳动和经营。”文件发布以来,农村个体工商户有了较大发展(请见本期发表的《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对活跃城乡经济、方便群众生活,增加农民收入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及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仍值得注意。现刊出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整理的两个材料及一个统计表,供参考。

    1982年04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建议实行粮食换购政策

    蒋坤永;

    <正> 长期以来,在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木材、柴油等)的分配上,基本上实行自上而下分配的办法,其中分配到生产队时一般按面积平分。这办法有好的一面——能使生产队较均衡地得到生产资料,但也有副作用:滋长平均主义和依赖等待思想。因为不管生产好坏、贡献大小,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生产资料。

    1982年04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有关农业经济问题部分文章索引

    <正>~~

    1982年04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编后的话

    <正> 本期发表了陈翰笙同志谈对科学研究的三点意见、邓力群同志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同志的讲话。值得仔细阅读。特向读者推荐。陈翰笙与邓力群两同志从切身经验中提出甚为重要的、中肯的意见。首先,他们指出,中国是一个有八亿农民的大国,没有成千上万的同志,献身农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找不到我国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的。他们热情地希望有志气的青年对中国农村发展事业要有献身精神。邓力群同志称赞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

    1982年04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下载本期数据